1995年的一个清晨,北京某小学的教室里,父亲与老师的争论声此起彼伏。老师的表情充满了困惑和不解,因为眼前这位知名的“童话大王”郑渊洁,居然决定让自己的儿子退学。理由竟然是学校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,简直让人难以置信。消息一传出,舆论一片哗然,大家纷纷议论这位作家是否真要自编教材,在家里办起“私塾”来教育孩子。
郑渊洁,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家,创作了无数小学生课外读物,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。郑渊洁对于儿子郑亚旗的非传统教育方式,并非一时的冲动,而是他从儿子出生开始,就已在心中有了规划。郑亚旗回忆道,从他记事起,父亲就从不让他喊“爸爸”,而是让他直接称呼他为郑渊洁。有时,郑渊洁还会因为亚旗喊他爸爸而不高兴。
展开剩余84%在郑亚旗小学毕业后,郑渊洁果断中断了他的学业,亲自为儿子开设“私塾”,并开始自编教材,进行一场另类的教育实验。这场实验持续了九年,虽然充满了黑色幽默,但也充满了父亲的爱与决心。其他孩子还在为各种题海而烦恼时,郑亚旗却在“皮皮鲁私塾”里通过阅读《皮皮鲁和419宗罪》来学习法律,通过拆解电脑来掌握物理知识,甚至在修理汽车时,他学会了机械原理。最有趣的是,郑渊洁发明的“逆向考试”:每次郑亚旗都会出题考他,只有答对了,才能算完成学分。
郑渊洁出生于1955年,父亲郑洪升是军人,但他推崇的是一种“自由式教育”。当郑洪升被送往“五七干校”时,郑渊洁和家人也随他一起从北京搬到了河南遂平。在“干校子弟小学”上学时,郑渊洁就展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。记得四年级时,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,题目是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》。按照题目要求,学生们大都写了与珍惜时间、早起努力等话题相关的内容。然而,郑渊洁却提出了质疑:“早起的鸟儿一定有虫吃吗?虫子真的就必定被鸟吃掉吗?”于是他写了一篇《早起的虫子被鸟吃》,结果不仅作文得了零分,还被老师当众批评。更令老师吃惊的是,当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到学校来后,他并没有责怪儿子,反而非常冷静地看完作文后问老师:“我儿子写的有什么问题吗?”
郑渊洁的教育经历为他未来的教育方式埋下了伏笔。1983年,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出生。当他逐渐长大后,郑渊洁发现儿子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,尤其是他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排斥。郑亚旗成绩差,甚至因为课间探险被老师批评。当别的父母为孩子的作文是否符合题意而焦虑时,郑渊洁却为儿子鼓励他去写一些天马行空的文章。有一次,老师布置了作文《下雪了》,而郑渊洁让儿子写了一篇关于玩具们在雪天里开茶话会的文章,结果老师批得很严厉,但郑渊洁却大笑着对老师说:“这能教出童话大王!”
1995年,郑渊洁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:让刚小学毕业的郑亚旗退学,改在家中自学。他的理由非常直接:“学校是流水线,但孩子不是螺丝钉。”于是,郑渊洁的“私塾”就这样在家里诞生了。郑渊洁将书房改成了教室,并且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,暖气管上挂着国旗。他不仅自编教材,还用充满创意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、物理、数学等知识编织成寓教于乐的故事,像《皮皮鲁和419宗罪》这样的童话故事就让郑亚旗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法律知识。课程安排也非常独特,上午是自由活动,下午是三节课程,晚上则散步讨论时事。每周郑亚旗都会出一份试卷来考爸爸,能把爸爸考到“不及格”,郑亚旗就算是满分了。
经过三年的学习,郑亚旗完成了本应花六年才能学完的课程,并在15岁时“毕业”。郑渊洁为儿子定下了一条“成年法则”:18岁之后,必须自力更生,并且一分钱都不会提供给他。2001年,郑亚旗成年了,郑渊洁送给他一辆当时价值37万元的崭新奥迪A6,这虽然是极为奢华的礼物,但郑渊洁并没有在经济上给予儿子更多的支持。车的油箱里只有一箱油,油用完了,车就没有了。
郑亚旗只能开着奥迪去找工作,尽管很多老板见到他开着奥迪进来都会以为他是某个富家少爷,结果打开简历一看,看到他只有小学学历,便十分惊讶。于是,郑亚旗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,最终,他成为了一名超市搬运工,每天辛苦工作,却收入微薄。而此时,郑渊洁在一旁却心满意足地认为,真正的成人礼就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中独立生存。
郑亚旗并没有被困住,反而靠着自己在家里自学的电脑技术,成功应聘了报社的网络技术员,最终从技术员升职为主管。2005年起,郑亚旗开始购买父亲作品的版权,将《皮皮鲁》杂志和《舒克贝塔》动画推向市场,成为了IP产业的先行者。到2019年,《舒克贝塔》动画在腾讯的播放量突破了10亿次,郑亚旗的身价也超过了10亿。
与郑亚旗的“逆袭”相比,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则走了另一条路。她热爱学校,最终获得了全额奖学金,被美国六所名校录取,成为全家学历最高的人。郑渊洁对此表示:“我连英语都不会,却养出了个学霸。”
这对兄妹的教育路径正好反映了郑渊洁的教育观: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与选择,因材施教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像种子一样自由生长,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填鸭式教育。尽管郑渊洁的教育方法充满争议,但它也打开了教育思维的另一扇窗,提出了“教育不应是流水线,而应是唤醒灵魂的艺术”的命题。
郑渊洁如今已经70岁,宣布停止更新自媒体,而郑亚旗继续经营着“童话王国”,女儿则在学术领域深耕。郑渊洁的故事,特别是他与儿子郑亚旗的教育实验,或许无法为所有家庭提供标准答案,但它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:教育的最终目标,不是制造成功的产品,而是培养完整、自由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